教育這件事很清楚的,就是要給學生「成就」!
學生因為遊戲中成就系統的導引,而甘願熬夜重複打怪,千篇一律地殺死同一批怪物,這過程非常無聊,可是學生卻願意忍受「練功」的疲倦而不抱怨,那是因為有所期待。學生可以隨口說出各種等級的怪物在地圖上的分布方式,可以立刻指出各類英雄的參數特色、攻擊優勢與防禦弱點,可以分析出虛擬寶物拍賣市場的潛力商品、最佳拍賣時間與最好的底價;相反地,卻連二十句課文都背不起來,九九乘法表需要背三年,谷灣、峽灣、溺谷總是分不清。
建立這些學科的紮實基礎當然辛苦,採用「填鴨式」把這些基礎放到腦中也不見得有什麼壞處,但為何我們聽到填鴨式教育就有如看到蛇蠍般恐懼呢?痛恨這類教育方式的人,經常喜愛引用愛爾蘭詩人葉慈(William Butler Yeats)說過的一句話:「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,而是點燃一把火。」換個角度想,一個人有如一個空桶,點燃一把火之後能燒多久呢?若是桶子裡先注入一點易燃油,就能很快地燃起火苗,接著不斷放入柴薪,從小柴薪、中柴薪到一段大樹幹,便能燃起熊熊火焰。教育的過程中,點火固然重要,但鄙視點火前的前置作業則不必要。
學生熬夜打怪的辛苦與填鴨式背課文的疲累相比, 絕對有過之而無不及,兩者的差別在於,打怪可以預期並看到操作角色的成長與成就,但是背課文卻少了這份成就感。如此說來,教育這件事很清楚的,就是要給學生「成就」!不能老是用成績來證明學生有多懶或多蠢,證明完了、驗明正身之後呢?學生就彷彿得到牌照般,理所當然地表現得又蠢又懶。
「給成就」這件事是教育的精華之一,例如,高一地理段考考地形,傳統規則訂定六十分以上是及格,然而為什麼是六十分?考六十分的學生到底會的是哪三十題?不會的又是哪二十題?教師不會知道,學生也無所謂。不如換個方法,考試題目依照成就系統的架構來出題,可以測驗學生是否認識沙洲的位置,若是全對才算通過測驗,此時就給個「認識沙洲位置的成就」,接著還有「認識沙嘴的成就」、「認識潟湖的成就」、「認識臺江內海的成就」、「認識珊瑚礁地形的成就」等。段考成績、學期成績、學年成績、三年總成績都只有「完成多少成就」的數據,不再有及格與不及格的概念,學校可以訂定各科需要完成多少個成就才能拿到畢業證書,大學選才也可以自訂需要完成多少成就第一階段就能錄取。
現今教育訓練學生針對特定問題,要能快速回答「正確」的答案,然而谷歌公司(Google)每天面對數億條問題並提供答案,這些答案都是免費的,未來這種趨勢不會改變,因此如何問出有品質的「問題」才具有價值,好的問題不僅帶來一個答案,還會引出更多有意義的問題。面對將來的未知領域,顯而易見的,教育學生會問問題,並問出有品質的問題才是重點所在。
※內文摘自《教育這種病》,廖振順(臺北市立萬芳高中地理科教師)著,時報出版授權。未經同意禁止轉載。
9132F29DCF7E6283